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天梯山附近开锁,以及天梯山开门了吗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 >武威的名胜古迹 武威4A级景点武威文庙,还有延寿寺、大佛寺...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天梯山附近开锁,以及天梯山开门了吗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武威4A级景点武威文庙,还有延寿寺、大佛寺、海藏寺、大云寺、罗什寺、天佛寺石窟、雷台汉墓、皇娘娘台遗址。
天梯山石窟是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,是云冈石窟、龙门石窟的源头。如果以前凉张天锡时期译经算起,距今至少有1640多年。1927年武威大地震,天梯山石窟震毁严重,至今仅存3层,大小洞窟17处。但在明代正统十三年(1448年)以前,天梯山石窟至少有26窟、4层。石窟里面有北魏、隋、唐时期的汉藏手写经卷,唐初绢画菩萨像,唐、五代、西夏、元、明、清各代塑像、壁画、经卷等。1954年,考古学家史岩目睹天梯山石窟震毁未修情况时,就认为“26窟还不是最高窟数的记录”,当时的证人李喇嘛称有“4层,摇落10窟”。冯国瑞、史岩等人推断天梯山石窟的“西北”震毁处有珍贵文物遗存层,那里埋藏着无人可知的秘密。
天梯山石窟其实有三个不同建筑“版本”
1954年7月,考古学家史岩决心搞清楚天梯山石窟震毁情况,在武威县政府、张义区政府、天梯小学老师及其当地青年民兵的帮助下,利用绳索攀登到各个洞窟去抄录、登记遗存文物,由郝在中负责整理,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调查报告,发表在1955年第二期的《文物》杂志上。该报告,为我们揭开了天梯山石窟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。天梯山石窟的“模样”其实经历了三个比较大的历史时期:一是北朝、隋、唐前期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“鼻祖”时期,记载在《魏书》等历史典籍中的所谓北凉主沮渠蒙逊的母亲石刻像,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文物亮点。史岩等人认为地点在现在石窟的西北方向上,大体在四层(乃至五层)最高一层,实际也是佛教东渐时期汉传佛教的遗存期。二是唐中后期、西夏、元时期,是藏传佛教石窟建筑遗存期。三是明代正统以后的“广善”期,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致“模样”。
现存天梯山石窟遗迹都或多或少保留有这三个不同时期的文物印记。天梯山石窟最早为北凉皇家寺院,《北凉录》:“蒙逊有凉土,专弘佛事,于凉州南百里崖中大造形像,千变万化,惊人眩目。”这个时期的洞窟群主要集中在西北方向,1954年,住寺李喇嘛称:“西北端摇落十窟,上下分布四层”。史岩目睹的情形是:“西部岩顶坍塌处,自山顶至山麓形成一条高40余公尺、宽30余公尺的凹陷面。”唐中后期及其西夏、元代的洞窟及塑像、壁画、抄经比较多,大佛体内装藏的主要是西夏经文。正统年间寺院改名“广善寺”,自清代后不断补修壁画,属于藏传佛教的寺院。